户外旅游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情怀

上半年增速5%:武汉为何仍是复苏最快的城市?

2023年过半,各大城市的上半年成绩单均已出炉。


(相关资料图)

北京首次在上半年站上2万亿元台阶,成都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深圳GDP则实现6.3%的增速,在一线城市中仅次于上海。GDP总量与武汉相当的杭州,上半年实际增速高达6.9%。上半年,武汉实现5%的GDP增长。在万亿城市与两万亿城市的竞争格局中,武汉看似低调,实则在这一轮经济复苏中走在了前面。

01高基数上的稳增长

如何看待武汉5%的增速?每年公布的上半年增速数据,是同比数据,比较对象是上一年的上半年。如果上一年基数比较低,这一年增速数据就会比较大。2021年上半年,各地的GDP增速普遍到了两位数。并不是这一年发展特别神速,而是2020年的基数受疫情影响太低。这一轮的增长,也是恢复性增长。因为许多城市的“低基数效应”,导致今年上半年增速很高。“2022年上半年北京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指出,受新冠疫苗生产基数逐步提高和疫情影响,去年上半年北京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大幅下滑,同比下降15.1%,GDP增幅降为0.7%。上海去年上半年GDP增速同比下滑了5.7%。2022年上半年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该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疫情对上海市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在此基数上,上海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迅速升至9.7%。据21世纪经济报道,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认为,2022年四、五月上海静态管理,也对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杭州去年上半年实际增速为1.2%。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分析,2022年的疫情形势与2021年存在较大差异。2021年,中国率先从疫情中复苏,而全球其他大部分国家还处于抗疫之中,对外贸进口的需求量很大。而2022年上半年,外贸需求减少加之长三角区域不少城市疫情反复,对杭州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GDP总量前十的城市中,去年上半年武汉实际增速达到4.3%,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基本面恢复最好的城市。

在基数比较高的情况下,武汉比去年上半年增幅仍高出一个百分点。这说明武汉从疫后重整,经济的回升是稳定的、持续的、有所进步的。如果以两年为时间跨度,各大城市的增速榜单会有所变化。我们以2021年上半年GDP为参考基数,统计出2022-2023这两年前十大城市的发展增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数据并非实际增速,而是通过公布的GDP数据计算出来的名义增速。计算公式为:(2023年上半年GDP-2021年上半年GDP)/2021年上半年GDP*100%

从数据可以看出,在GDP前十大城市中,武汉依然是经济恢复最快的城市。武汉今年上半年GDP的名义增速达15.17%(两年增速,下同)。一线城市中,深圳受影响最小,增速达到13.77%。新一线城市中的成都、重庆、杭州也都在11%左右。武汉上半年的5%乍看起来虽不出挑,实际上在暗暗发力。

02武汉从疫后重整,经济回升可持续

去年的增速影响了今年的增速数据。5%的增速,还不妨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看。我国已迈向经济发展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都较以往有所改变。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定下5%的GDP增长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出的审慎目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5%左右的预期增速依然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疫情三年,加上房地产低迷和俄乌冲突等内外部超预期事件的冲击,中国的经济增长一波三折。武汉更是如此。2020年,武汉受疫情影响严重,当年GDP直接下滑4.7%。2021年快速回弹,上升12.2%。2022年回落至4.3%。疫情虽已过去,仍给经济复苏留下了“疤痕效应”,对消费、投资、劳动力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加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经济恢复呈现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在这样特殊的内外环境下,5%的“稳中有进”,虽然离万亿关口差了临门一脚,同样显得弥足珍贵。这是基于武汉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几个关键指标,武汉都拿出了不错的成绩。第三产业增长5.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尤其是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新活力、强带动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市规上服务业中,1至5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0%。工业基本盘稳住了。第二产业增加值的两年增幅达17%以上。武汉是座工业城市,央企布局多、国企比重大,经济恢复期间这些“国”字头企业较好地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社零额上升了13个百分点。与之紧密相关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8959元上升到32140元,增长了11%。

03速度背后的含金量同样重要

GDP增速固然重要,但不是衡量发展的唯一刻度,速度背后的含金量同样重要。增速的提升和经济质量效益的提升,同时在发生这片土地上。服务业比重已与深圳相当。十年前,武汉的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8:48.3:47.9。十年后,这一比重为2.5∶35.6∶61.9。第三产业上升了14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是衡量社会化生产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61.9%这一比例已与深圳相当。同样作为国内一线城市的北上广,第三产业比重均在70%以上,北京最高,为83.8%,上海其次,为74.1%,再是广州,为71.47%。工业技改投资增幅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2022年,武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9%,增幅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技改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5.8%。这一年,也是武汉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的一年,同比增长16.3%,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5.7%。去年,武汉启动建设14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去年,武汉启动建设14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今年,武汉围绕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又布局建设了10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中,武汉位列世界城市集群第16位、中国城市第6位。武汉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8.09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武汉新城重大工程启动,开工175个项目。很多人对武汉的印象停留在三环内。事实上,武汉的经济版图早已扩张,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布局了产业的着力点。东湖高新区的“光谷”、武汉经开区的“车谷”、临空港开发区的“网谷”、新洲区的“星谷”,“四谷”如同武汉的四大触角,与周边区域形成联动。

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武汉还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以武汉新城为核心引擎,辐射带动周边的鄂州、黄石、黄冈以及整个武汉都市圈的发展。1月31日,武汉新城重大工程启动,开工175个项目。6月6日,武汉再次启动武汉新城十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武汉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上半年,武汉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排名长江中上游第一名。今年上半年,武汉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14.5%。这源于武汉在水运和铁运上的双重发力。上半年,武汉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排名长江中上游第一名。其中,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排至全国港口第19名,在我国内河港口位于第四,仅次于苏州港、南京港和佛山港。同时,中欧班列(武汉)共开行560列,超过去年全年的开行量。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武汉在各个维度,不断增进与“世界”连接的机会。

04下半年能否持续复苏,是关键

下半年能否持续复苏,对武汉来说,是挑战,也有信心。其中最关键的,是市场主体的活力与信心。今年以来,武汉陆续上马了很多大项目。根据武汉市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共包括1154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年度投资4600亿元以上。“一号央企”中国核工业集团、国内首家上市的光电子器件公司光迅科技、中国信科集团、中铁十一局等大型央企及下属子公司,比亚迪、安防巨头海康威视、小米等民营尖子生,都加大了在武汉的布局。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信心也在恢复。在武汉拥有33家直营门店的肥肥虾庄,今年上半年迎来了不错的客流量——同比增长约50%,营业额增长约30%。即使在工作日,要吃上这家虾庄的虾,也要等上一个半小时左右。碰上旅游旺季,比如五一,一天能排到1600多号。有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人还没到武汉,号已经排上了”。在三年内把门店扩张到50家,是肥肥虾庄的计划。无论是枝繁叶茂的大企业,还是毛细血管端的小企业,正是他们对前路的信心、低调实干的特性,赋予了武汉这座城市的特性,武汉才能走得足够快、足够远。

【来源:大刚观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