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人们
(资料图片)
都被生活的压力所包围
总是梦想着
能在忙碌喧闹的生活中
寻一处世外桃源
能让自己慢下来
静下来、留下来、住下来、乐起来
不单是身体的乐
是身与心一起乐起来
在无锡灵山的太湖之滨
有一个叫拈花湾的灵山小镇
它取名于佛教中
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
从高空俯瞰
就如同佛祖手指拈花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一石一叶,一门一窗,一杯一盏
乃至一只鸟叫,一片蛙鸣
一点烛光,一丝暗香,一串晨钟,一遍暮鼓
无处不是禅意,无处不是生活
小镇建筑以唐风宋韵为主
一幢幢米白色的建筑覆盖着青色的大坡顶
门窗和柱子多用木头制成
镇中点缀着小桥流水和园林小景
街区两边分布着茶道、花道以及禅修会馆
清雅禅意扑面而来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经过匠人
近乎疯狂的精心设计
就连随处可见的篱笆、苔藓
也是经过了多番挑选
茅草屋顶
居所最讲究的就是静中有动
小镇上的禅意建筑和景观
都要符合“会呼吸的”原则
就像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样
为了让镇上的建筑达到自然禅意的效果
设计者们从全国各地乃至巴厘岛
选择了二十多种天然材料
放在一起进行日晒雨淋等各种测试
初选出8个品种
又请包括巴厘岛在内的当地工匠
在现场搭建茅草屋顶的样板
再进行为期100天的户外综合试验
最终找到了两种
既牢固耐用又美观自然的天然材料
一个小小的茅草屋顶
就整合了十几家专业机构和企业的资源与力量
前前后后“折腾”了十三个月的时间
足见其匠人匠心
竹篱笆
一直以为
村野院落中的篱笆
是再简单不过的存在
可到了拈花湾
却成了非常复杂的一道工序
空灵的禅意、艺术的质感
天然的美感、竹制品的韵律感
建筑需要的功能性
经过数月的尝试,综合大家的力量
也不能做到全部兼顾
几番苦苦寻觅
终于在国外找到了两位
七十多岁的竹篱笆“非遗”传人
手把手教自己编竹篱笆
在拈花湾竹篱笆建造标准流程表
看到一组令人惊讶的数字
这里的竹篱笆搭建
共需使用29种标准工具
普通竹篱笆建造有29道标准工序
而竹丝竹篱笆
则要经过43三道标准工序
用心到极致
是一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境界
对美好居所的向往锲而不舍
在佛家眼里正是对善法的不懈追求
即为佛学中的“精进”
苔藓
分布于拈花湾庭院
池边、溪畔、树下的苔藓
或许是最不起眼的
但却是营造禅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苔藓受空气、阳光
水分、土壤酸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很难大面积移植成活
这也注定拈花湾的苔藓铺植
将是一个很难完成的挑战
在拈花湾
每一寸苔藓,都有着丰富的故事
都是从遥远的大山
经过层层严格的选拨而来
为此,设计者们
专门设立一个苔藓基地
将入选的苔藓植入拈花湾的泥土
还要安排一位农学专家带领一个团队
每时每刻悉心照料呵护
为了让苔藓们能在拈花湾快活地生长
每片巴掌大的苔藓
都要整三次地形、浇三遍水
光是打理一块桌面大的苔藓
就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6个月的时间
一部分大山中的苔藓
在拈花湾安家落户,鲜活疏朗,禅趣盎然
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缘分
拈花湾明媚的阳光、温润的泥土、洁净的空气
甘冽的水分,还有主事者和园艺师们的用心
都构成了最关键的助缘
客栈
走在拈花湾
无意绕过一个街角,偶尔拐进一条小巷
就能遇见一间客栈
散落在小镇的各个角落
一花一世界、吃茶去、棒喝
一池荷叶、半窗疏影、门前一棵松、萤火小墅
芦花宿、百尺竿、云半间、一轮明月
无门关、无尘
这些客栈在禅意风格的设计思路下
使用原木和棉麻材质
处处隐喻东方美学的质朴
栖居拈花湾
体验的不仅仅是禅意住宿
更是一段与禅意生活的邂逅
初见拈花湾
山水石竹,清幽小巷
捎带着初春凉意的微风
透过茂密的树梢,伴随着婉转的山涧鸟鸣
伴随着远处潺潺的细水涓流声
木屋、石像,深藏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里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意跃然眼前
拈花塔上的铃铎妙音
拈花湖畔的芦花丛丛,唐宋风韵的香月花街
随处可见生活的禅机
一方远离喧嚣的净土,安放一颗浮躁疲惫的心
再适合不过
日光流转
疏影横斜,半窗疏影
感受时光斑驳
青竹、茶盏、斗笠、案几、木藤、茶饼
身在境中,心无所住
一碗茶下来,烦恼如烟,轻然消散
夜晚的拈花湾是绚烂的
华灯初上后的小镇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亦有一种别样的风味
拈花湾的禅意
是现实生活中的禅
无论你是在品茗、行走,抄经、打坐
还是依着雕栏发呆,懒散地晒着午后的太阳
嗅着阳光下花草中的甘香味
无不境由心生
“懒度庸人意,且拂明镜台
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
恰好是最真实的写照
沁润在禅中,生活在禅中
忘我在禅中,感悟在禅中
喝茶、吃饭、品酒、听琴
闻香、沐浴、观水、经行
心光如满月
红尘还比出家闲
注:本文图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